1994年,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在美國上映,它在當年既不賣座也不討好,雖在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上得到7項提名,但最終一無所獲。不過這種種的不如意絲毫不影響這部沒有酷炫和花俏的監獄電影漸漸沉澱為世界影迷心中公認的影史第一。
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能夠後來居上了呢?因為它所講述的,不單單是「越獄」這一件事,觀看這部電影,不同的年齡都會有不同的體驗,有人明白堅持,有人懂得智慧,有人學會成長,有人重拾希望。
姜文說過:「電影最難的不是講好一個故事,而是不講故事。」可以說電影能否成功,不僅要看演員的演技和導演的拍攝技巧,劇本精彩的,無疑會給電影加分
。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多經典的電影,他們都是改編自著名的作品。在導演拍這部作品之前就已有了一個非常好的劇本的雛形,只需要找編劇去打磨。
《肖申克的救贖》也擁有一個出色的基礎,它由美國作家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說改編,起初的副標題為「春天的希望」。監獄作為故事背景帶有寓意性,以安迪、典獄長、獄警和囚犯們所構成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錯謬、混亂的。安迪是一個無罪的好人,卻被關進監獄接受改造。肖申克的幾任典獄長沒有一個是清白的,但他們卻在那裡頤指氣使,教化訓導著無罪的安迪。在這樣一個錯謬、黑白顛倒的世界,安迪卻像一隻浴火後重生的火鳳凰,依然能保持高貴的品格,置之死地而後生,最終健康自信地飛出了煉獄的火坑。
除劇本外,影視人物塑造是影視作品關乎成敗的因素,在承載劇情的同時也被導演賦予了深刻的文本內涵這一基本前提
。電影開頭被導演用蒙太奇段落和兩個時空的平行剪輯來呈現。在這兩個時空之中,一面是處於糾結、醉酒中的安迪,是他那正與高爾夫球員偷情的妻子;一面是秩序井然的審判罪犯的法庭,是言之鑿鑿、確可信據的律師證詞。
相信很多人最開始都會覺得這位衣冠楚楚的銀行家是一個到了黃河仍不死心的、殘暴兇狠的殺人狂魔。以至於在後來一步步揭秘案件的真相之後,大家會感受到一股難以表述的驚訝與震撼,會為他們竟然相信這樣一位知識淵博、富餘紳士風度的銀行家是殺人狂魔而感到羞愧,會為安迪在十九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逃出升天的傳奇事件而由衷地感到興奮,並且為安迪的理性、睿智、堅忍讚歎不已。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